文化研究年會暨研討會今年在中興大學人文大樓舉辦(2023年3月11日、3月12日)
其中3/12共五場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場次,歡迎對部落議題、學術研究感興趣的同學報名參加。
● 研討會線上報名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3eHvMftbBwmFxFh2A
韌/任性:2023年文化研究年會暨研討會【報名資訊】
年會舉辦時間:2023年3月11-12日(六、日)
年會舉辦地點: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(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)
年會報到時間: 08:30-09:00
年會報到地點:人文大樓一樓
研討會議程表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vqoprI-IB6njnLUXp1MaMxfohrQdIiCO/view?usp=share_link
線上報名:即日起開始報名,額滿為止。
線上報名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3eHvMftbBwmFxFh2A(以本表單報名為主,勿在官網報名)
現場報名:請於年會當日於報到處報名,唯因作業流程之故,當日不確保能提供大會手冊及餐點。
交通資訊:https://www.nchu.edu.tw/about-route-map/mid/81
※ 研討會3月12日與原住民議題相關之5場次,任一場次皆可認列高教深耕原民力文化學習輔導「校外單位辦理原住民族相關講座、論壇」一場。歡迎同學自行報名參加有興趣之研討會場次,亦可當日現場報名。
原住民族議題相關場次:
場次4-E:原住民族的部落韌性Ⅰ
時間:2023/3/12上午10:00-12:00
地點: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3-2教室
主持人:林益仁
發表人 |
發表論文 |
評論人 |
吳明季 |
21世紀原住民價值系統的內、外轉譯:奇美部落團結經濟的實踐案例 |
林益仁 |
Pisuy Silan |
“kura zik htgan wagi”向日出之地前進:遷徙、部落部署與lmuhu作為泰雅人的生存戰略 |
林益仁 |
邱寶琳 Piling Humi |
土地歷史轉型正義下協作原住民族土地文化的流動——以亞泥公司新城山礦區土地歷史調查與轉型正義為例 |
張惠東 |
陳冠彰 |
變動與「跟隨」-茶山Yakumangana家族應對「世界」的權衡與協商 |
張惠東 |
場次4-F:原住民族部落空間的領域化:想像/實踐「地方」
時間:2023/3/12上午10:00-12:00
地點: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4-1教室
主持人:洪伯邑
發表人 |
發表論文 |
評論人 |
Hayung Noqan (哈勇.諾幹) |
游任/刃於傳統慣習與當代法制之間:德卡倫部落原住民族自治實踐之分析 |
洪伯邑 |
Habaw Watah (哈寶兒‧瓦它) |
「kinus」v.s.「k`ngayan」v.s.「金洋村」─ 部落的地方認同政治:以knus(樟林)部落會議成立歷程為例 |
洪伯邑 |
Piho Yuhaw (林凱恩) |
「當代原住民(族)傳統領域」的初探─以南澳群泰雅人的移動與邊界為例 |
汪明輝 |
撒韵・武荖 |
花蓮美崙溪水環境改善工程與部落生活的痕跡 |
汪明輝 |
場次5-E:原住民族的部落韌性Ⅱ
時間:2023/3/12下午12:50-14:50
地點: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3-2教室
主持人:浦忠成
發表人 |
發表論文 |
評論人 |
李天群 |
以「口傳」的思考論臺灣原住民文學的語言使用及相關問題 |
楊翠 |
郭曉琳 |
成為原住民的「眼睛」——論夏曼.藍波安《天空的眼晴》與《大海之眼:Mata nu Wawa》的「原民現身」 |
楊翠 |
王梅香 王宏仁 巴清雄 |
原鄉咖啡的文化消費與「永續」發展:以霧台咖啡為觀察對象 |
浦忠成 |
陳秀玲 |
高山協作的故事:用文學撿拾山林歷史的記憶 |
浦忠成 |
場次5-F:韌性與原民性:原住民知識體系的再思考
時間:2023/3/12下午12:50-14:50
地點: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4-1教室
主持人: 馬躍比吼
發表人 |
發表論文 |
評論人 |
陳毅峰 |
原住民地理學下的韌性思考:太魯閣地區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反思 |
羅素玫 |
葉秀燕 |
紮根土地與深根文化的部落婦女-花蓮「原農女力」的靭性與實踐 |
羅素玫 |
李宜澤 |
韌性的知識vs任性的體系:反思原住民知識體系計畫的本體論與解殖意義 |
官大偉 |
林素珍 |
從社會領域教案製作探究原住民族知識建構的在地韌性與任性 |
官大偉 |
黃盈豪 |
發展文化照顧作為災後重建和部落發展的策略:博愛新村和三叉坑兩部落韌性和復原力的探究 |
官大偉 |
場次6-E:原住民族的部落韌性Ⅲ
時間:2023/3/12下午15:00-16:30
地點: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3-2教室
主持人:王梅香
發表人 |
發表論文 |
評論人 |
丘忠融 丘愛霖 |
全球化下文化混搭現象─以屏東地區原住民 宗教為例 |
黃國超 |
林果葶 |
臺灣原住民青年的數位日常描繪-以「Adju」文化為例 |
黃國超 |
謝博剛 |
凝視中的帝國:日治寫真帖裡的原住民族再現 |
王梅香 |